我曾經也是這樣認為的,可是,實測的結果是:當在某一固定體系中,初期,隨著乳化劑用量的增加,體系黏度會隨之增加;但是當到某一個峰值后,聚合物體系黏度會向相反方向發展。什么原因呢? 我們現在所采用的這種聚合方式----預乳化單體滴加法,初期,加入作為種子聚合用的乳化劑的數量總是有限度的,這一點也是對乳液整個聚合物的宏觀物理現象有至關影響的關鍵因素。這些乳化劑的數量決定了整個聚合體系乳膠粒子數目,這一數目在整個聚合過程中的變化是不大的。而,隨著預乳化單體逐漸多加入的乳化劑并不是象經典理論教材上講到的,會重新形成新的膠束,不斷增加新生的乳膠粒子數目,而是,這些乳化劑會優先轉移到已經形成的乳膠粒子表面,增加聚合物表面的乳化劑膜厚度和強度。 為什么呢?先不說聚合物,單說單體。我們同樣的乳化劑用量,是否能做成象乳液一樣的、具有藍光的或更細膩的乳液呢?我們的答案是:不能!為什么呢?因為尚未聚合,聚合以后就會是具有藍光的,穩定的乳液。 不過,我可以在增加乳化劑用量的前提下----做成。我是專業從事乳化劑應用技術開發的,現在,我已經可以將礦物油從煤油到76號基礎油,植物油從食用大豆油到各種高酸價毛油,做成與聚合物乳液具有同樣外觀和貯存穩定期限要求的水乳液。可是,要達到這個標準,實際乳化劑的用是你們無法想象的,最少的也要占被乳化物的20%以上,有些品種要用到50%以上,這樣才能得到發藍光的乳液。而且這在國內算是比較高的水準了。 同樣的道理,也就是說,我的乳化劑用量----在發藍光的乳液聚合物膠粒表面,完全可以承受占單體量的至少15%的乳化劑的定向排列或稱覆蓋,而沒有多余的可以形成新的膠束乳化劑。而實際,我們很少有將乳化劑用到這個水平的。 問題的關鍵:乳化劑用量的增加,使得聚合物膠粒的表面的乳化劑的覆蓋達到一個較高的或相對飽和的狀態,這樣,乳化劑的雙電層保護作用就會更加突出,膠粒間電荷斥力就相對增大,那么,整個乳液體系的膠粒間的遲滯力和黏滯力就會減小,流動性就會大大的改變。這也是乳化劑另外一個作用的表現:分散性增加。也就是“聚丙烯酸酯乳液漿料中乳化劑增多會使漿液的表觀粘度降低。”的答案。 那么,這里又有一個新的問題出現了:為什么乳化劑的量不足以乳化單體,形成藍光的單體水乳液,卻能形成穩定的具有在一定耐受條件下穩定的聚合物乳液呢?這個問題,又是一個新的問題,從我的所學習的聚合物理論上沒有發現的答案,我也已經考慮好長時間了,我想作為一個專題單獨試析一下。 獨家管見,歡迎斧正。